应对高温天气,企业和民众需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保障生产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
一、企业应对措施
调整工作时间,减少高温暴露
避开高温时段(如11:00-15:00)户外作业,采取“早出工、晚收工”或轮班制,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为户外岗位提供遮阳棚、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必要时启用“高温停工”机制。
强化生产安全与设备维护
加强车间通风降温,避免设备因高温超负荷运转引发火灾或爆炸。
对电力、化工等高危行业,增加设备巡检频次,防范因高温导致仪表失灵、管道破裂等风险。
制定应急预案
开展高温中暑应急演练,培训员工掌握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物理降温)。
储备应急物资(冰袋、风扇、担架等),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人文关怀与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公告栏等宣传防暑知识,禁止以惩罚替代防暑措施。
提供休息室或凉爽区域,鼓励员工及时报告不适。
二、民众防护建议
减少外出,做好防护
尽量避免正午外出,如需出行,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浅色透气衣物,携带防晒霜、遮阳伞。
户外活动时定时补水,每小时补充500毫升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
科学饮食与起居
多吃果蔬、清淡饮食,避免高油高脂食物,可适当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
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频繁进出温差过大的环境,防止感冒。
关注老弱病幼群体
婴幼儿、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居家注意通风降温。
邻里互助,关注独居老人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联系社区或医疗机构。
节约用电与安全第一
合理使用空调、风扇,避免电器长时间运行引发火灾;老旧小区注意电路承载力。
车辆停放时避免放置易燃物品(如充电宝、香水),防止高温爆燃。
识别中暑症状,及时处理
轻度中暑:头晕、乏力、大量出汗→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水分、脱去多余衣物。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40℃、无汗、昏迷→立即拨打120,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勿盲目喂水。
高温天气需“防”字当头,企业需平衡效率与安全,民众需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科学应对、社会协同,可最大程度减少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生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