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在先,全面排查火灾隐患
科技赋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走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平台大屏上密密麻麻闪烁着红点。“雷击极易引发森林火灾,这里每一个点代表着一次不同电荷的雷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说。
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国三大“雷击火”高发区之一,每年5月中旬进入雷击火高发期。虽然雷击频发,但这片总面积8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7.7%的林海已连续13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森林火灾。这主要得益于科技助力:森林防火感知系统集成实时感知、精准监测、高效评估等功能,可以实现“天空塔地”一体的火情预警监测,切实做到火情早发现。
“依托卫星遥感系统,可以实现三维雷电数据实时监测,第一时间将雷电位置、强度、类型、发生时间推送至各地,有效提高了雷击火的发现效率和精准度。”李晨光说,同时利用有人机、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实现可视化指挥。
据统计,2023年5至8月,大兴安岭地区相继引发了35起雷击火,平均灭火时间3小时05分,最短灭火时间21分钟,避免了小火酿成大灾。
瞭望塔是监测林区山火的“火眼金睛”。2018年起,瞭望员李金柱、李春梅夫妻俩就驻扎在大兴安岭地区海拔500多米的塔河林业局516瞭望塔上。“以往靠双眼看,现在塔上都装了高科技,通过视频烟火识别,能精准判定火点位置,实现热红外、可见光双光谱监测火情。”李金柱说。像这样的瞭望塔,大兴安岭地区有352座。
“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全省有1276座瞭望塔24小时不间断值守瞭望,多维度监测林区火情。”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黑龙江在国家卫星监测平台基础上,引入了智慧林火卫星监测平台,实现全省林区每10分钟一次的热点监测。
“当前,我国已建立天上卫星监测、空中飞机巡护、地面视频监控的综合科技智能森林草原防火体系,接下来将充分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火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处置在小”,安全高效“打早打小打了”
“大火灾都是起于小火情,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处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打早、打小、打了”是多年来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宝贵经验,“打早”是在还没有酿成大火的情况下早一些扑灭,“打小”是在火灾刚发生时抓住有利时机灭火,不让小火变成大灾,“打了”就是及时把火扑灭。
吃过早饭,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的森林防火专职网格员陈淑芬穿戴好巡护装备,带上喊话器、拿起宣传单,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拥有32万亩森林的派潭镇,是全国6个“基层森林草原防灭火规范化管理”试点乡镇之一。森林面积大、火险隐患多,如何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发动群众力量,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派潭镇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文锋说,派潭镇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将全镇38个村(社区)划分为58个网格,配备58名村级森林防火专职网格员,明确每名网格员的“责任田”。网格员在巡查时全天候开启“云巡护”系统,实现线上火险隐患检查巡护、任务派转、整治反馈等闭环管理。
森林防火,关键在人。为更广泛发动群众,增城区所有镇街加强专职消防队、护林员队和应急保障队三支队伍建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工作生活在村居的护林员队伍能在30分钟内迅速集结不少于10人的扑火组,全力“打早打小”,或与专职消防队会合增强扑救力量。以干部职工、治保队员、安监员、协管员、民兵为主的应急保障队伍则可快速组织力量,运送水泵水带、饮食物品等装备物资。
“根据今年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我们组织装备物资等向高火险地区‘三靠前’,加强训练演练和联动响应,提前做好了应急处置各项准备。”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动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着力补齐防灭火力量装备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确保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稳定向好。